
(此文章于2025年9月8日刊于Sarawak Tribune官网)
“导师并不是走在我们前面,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做到某些事。导师是陪伴在我们身边,指引我们能做什么的人。”
——西蒙·西内克,美国作家与励志演讲家
当我们 这班1975 届的同学 于 9 月 11 日至 14 日,在吉隆坡参与一场小型聚会时,空气中尽是弥漫着怀旧气息:少年时代的恶作剧笑谈、老师们的教诲故事,以及对这些年来各种风雨的感慨。
然而,对我来说这次重聚意义更深。它是一个让我向一位同学、同事、雇主,更重要的是一位改变我人生方向的导师——丹斯里许志国(Clement Hii)致敬的机会。
今天,许志国已贵为亿万富翁企业家、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,以及世纪大学背后的灵魂人物。但在他成为企业领袖之前,他是我一位天赋异禀、擅长书写的同学。
在我们的中学课堂上,他已展现出作为散文家与故事讲述者的才华。他对语言的掌握、犀利的观察力,以及能让文字鲜活的能力,让我们全班都为之折服。
但他不满足于只在作业中展现才华。早在学生时代,他已为《沙捞越先锋报》(Sarawak Vanguard)与汶莱的《婆罗洲公报》(Borneo Bulletin)撰写文章与新闻。
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思考中五毕业后要做什么时,他已在 1970 年代末加入《婆罗洲公报》,成为一名文字编辑,从此踏入新闻专业的世界。
对我来说,那是一个转折点。他的勇气与行动激励了我,让我毅然决然追随他的脚步。19 岁时,我投入新闻业,并于 1979 年加入《沙捞越先驱报》(Sarawak Herald),担任文字编辑。
我在新闻室的晋升很快,一年内就被任命为总编辑。但这并不是我独力达到的成就。一路上,我收到许志国的许多指引。
他曾短暂担任《先驱报》的总编辑,随后被延揽去创办全新的《婆罗洲邮报》(The Borneo Post)。虽然我们各自的报社为竞争关系,但一直保持密切联系。他是我的倾听者、批评者,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。
回望那些岁月,那不仅是我的成长期,同时也是一代砂拉越记者的成长期。许志国天生具备领袖的直觉,他从不吝于分享知识,总是乐意指导他人编辑、写作,以及如何在准确与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。
对我而言,他不仅是朋友,更是导师。毫不夸张地说,若没有许志国,我就不会成为记者。
在 1980 年代初,我们有许多交集。我加入他的《婆罗洲商业》(Borneo Business)项目,这是一份记录砂拉越、沙巴与文莱经济脉动的刊物。我们还一同制作了特别版《Headlines and Highlights》,纪念 1984 年汶莱独立,那段经历至今难以忘怀。
后来,他创办了《马来西亚焦点》(Malaysian Focus),一份仿照《婆罗洲公报》的砂拉越周刊。他邀请我担任总编辑,我也满怀自信地接受了这份职责。
这些经历不仅是工作,更是关于愿景与勇气的展现。他让我明白,新闻不只是报道事实,而是捕捉社会的脉搏、放大声音,并塑造舆论。
他让我懂得,记者是“真相的守护者”,而我至今仍秉持这个信念。
当然,我们的职业生涯也有所分岔。1983 年,我加入《婆罗洲邮报》,先担任体育编辑,最后升任总编辑。
与此同时,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,离开新闻业,转向教育创业,后来更是涉足房地产,并创办自己的报刊与网络媒体。他的远见与坚持,最终造就了世纪学院,并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纪大学,成为马来西亚优质高等教育的代名词。
然而,即使在商界屡创高峰,他也从未忘记新闻根基与曾共事的人。2010 年,《星洲日报》(The Star)决定进军东马,当时担任副主席的他亲自邀请我出任沙巴与砂拉越版的高级编辑,再次让我重返全国媒体舞台。
多年后,他创办新闻中心 theantdaily 时,又邀请我担任主编。再一次,我从他的创业胆识与编辑直觉中学习。
即使当我走上自己的道路,从《星报》到经营餐厅,再到编辑《新砂拉越论坛报》(New Sarawak Tribune),他的指导始终影响着我。
今天,我仍在改名后的 《砂拉越论坛报》 任职副主编,并撰写每周专栏《Gasak Ajak》。每一次动笔,我都想起他传授给我的价值:清晰、诚信,以及说真话的勇气。
同届的另一位同学 Philip Hii 也投身新闻业,担任记者与特稿作者,后来与许志国一起进军商界。
我们三人共同的新闻背景,正是许志国影响力的见证
回首四十余年的新闻生涯,我更加笃信一句话:一日记者,终身记者。追逐新闻的激情、构筑叙事的满足感、服务公众的责任感,这些热忱从未消退。
但在我的故事背后,还有另一段故事——那位点燃我激情、一路引导我的同学与导师。
丹斯里许志国,如今常被誉为地产巨擘、教育家与慈善家。但对我而言,他永远是一名记者,也是那个在我相信自己之前,就相信我的导师。
我的事业、成就,以及对新闻业不灭的热情,都因他而存在。
因此,当 1975 届同学 再次聚首时,我会静静举杯向许志国致敬。因为我们曾在青春年少写下的文字,不仅塑造了我们的人生,也在某种程度上书写了砂拉越新闻史。
谢谢您,丹斯里,是你点燃了那一簇火花,它至今依然明亮燃烧。